《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
(二)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损害;
(三)侵害人正在进行不法侵害。
根据该条款,正当防卫行为是合法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防止不法侵害造成更大的损害。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需要符合一定条件:
行为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损害;
侵害人必须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
如果防卫行为不符合上述条件,可能构成防卫过当,需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五条对正当防卫行为的规定,体现了保护合法权益和限制滥用防卫权之间的平衡。正当防卫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五条司法解释
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了合同相对人变更的规则。司法解释对该条规定进行了详细解释,明确了合同相对人变更的情形、变更方式、变更效力以及法律后果。
合同相对人变更的情形
合同相对人变更的情形包括:
主体变更:合同一方主体发生变化,如法人名称变更、法人合并或分立。
权利义务变更:如一方当事人转让合同权利或义务给第三人。
债权债务转让:如债权人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债务人将债务转让给第三人。
变更方式
合同相对人变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合同约定:合同约定变更条款。
法律规定: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变更的情形。
实践习惯:行业或地区惯例允许的变更方式。
变更效力
合同相对人变更的效力受以下因素影响:
变更方式是否合法:变更方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变更当事人是否具备变更资格:变更当事人具有变更的权利。
变更内容是否损害他人利益:变更内容不得损害合同其他当事人的利益。
法律后果
合同相对人变更后,法律关系产生以下变化:
原合同权利义务转移:变更后的当事人享有原当事人的权利,承担原当事人的义务。
原合同解除:变更导致原合同解除,则原合同终止效力。
债权债务转移:债权债务转移后,原债权人或债务人不再享有或承担相应权利义务。
司法解释的出台为合同相对人变更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保障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合同关系的稳定性。
《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五条利息举例分析
《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自然人的不当得利,应当返还受益,不能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受益人有因不当得利而获得的利益,应当一并返还或折价补偿。
举1:
小林在街上捡到一部失而复得的手机,并将其据为己有。小林的行为属于不当得利,应当返还原机给失主。由于手机已经无法返还,小林应当折价赔偿手机的价值给失主。
举2:
小美借了小军的10万元,约定年利率5%。小美迟迟未还款,并使用这笔钱投资获利。小美应当返还本金10万元及相应的利息。由于小美使用这笔钱获得了投资收益,她还应当返还或折价补偿这部分收益。
举3:
小虎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占用了小华的土地,并将其出租给他人。小虎的行为属于不当得利,应当返还土地给小华。由于小虎擅自出租土地而获得的租金,他应当一并返还给小华。
示例的共同特点:
不当得利:行为人因他人的过错或法律规定而无权取得利益。
受益人:因不当得利而获得利益的人。
返还原物:如果可以返还受益物,应当及时返还。
折价补偿:如果无法返还受益物,应当折价赔偿其价值。
收益返还:受益人因不当得利而获得的收益,也应当一并返还或折价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