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形属于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不含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借贷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 明确的借贷关系
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明确的借贷意愿,有借款、出借和偿还的约定。
2. 资金流转
借款人从出借人处取得资金,并承诺在约定期限内返还本息。
3. 私人性质
借贷行为仅限于自然人之间,不涉及法人或其他组织。
具体情形如下:
朋友、亲戚之间借款。
同事、邻居之间借款。
个人向个人借款用于生产经营。
个人向个人借款用于消费。
个人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
不属于民间借贷的情形:
法人之间借贷。
自然人与法人之间借贷。
银行或信用社发放的贷款。
非法集资和高利贷行为。
民间借贷近年来持续流行,主要原因如下:
1. 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难:
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人,传统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往往审批流程繁琐,门槛较高,导致获取资金困难。民间借贷成为他们满足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
2. 民间资金闲置寻求收益:
部分富裕的个人和企业存在闲置资金,为了寻求收益,将资金投入民间借贷市场,期望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3. 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足:
民间借贷市场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往往隐瞒真实财务状况,而放贷人缺乏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信用评估。监管力度不足也加剧了这种问题。
4. 社会关系和传统习惯:
在一些地区,民间借贷仍是社会关系和传统习惯的延续。亲朋好友之间借贷互助,减少了陌生人之间的风险。
5. 借贷便捷性和灵活性:
民间借贷通常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同时,借贷双方可以协商灵活的借款期限和利率,满足不同的需求。
6. 部分行业资金需求旺盛:
如房地产、基建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部分企业通过民间借贷补充资金来源,缓解融资压力。
民间借贷的流行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借贷双方应谨慎行事,做好风控措施,避免因民间借贷而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
民间借贷纠纷的认定
民间借贷纠纷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民间借贷关系而产生的纠纷。其认定标准主要有:
一、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借贷关系
借贷关系是指一方将资金借给另一方,约定期限后,借方应偿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债权债务关系。民间借贷关系不受《民法典》中关于借款合同的规定约束,但需符合法律基本原则和公序良俗。
二、借贷行为具有合法性
借贷行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例如禁止高利贷借贷、虚假借贷等行为。
三、借贷关系明晰
借贷双方应明确借贷金额、利息、还款期限等内容。可以签订书面借条或借款合同,也可以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约定。
四、借贷关系真实
借贷关系应是真实的,不得以借贷之名掩盖其他非法目的,例如洗钱、赌博等。
以下情形属于民间借贷纠纷:
自然人之间因借款未还产生的纠纷
自然人与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借款未还产生的纠纷
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借款未还产生的纠纷
借款人因无力偿还借款而引发的纠纷
不属于民间借贷纠纷的情形:
因合同违约引发的纠纷
因侵权行为引发的纠纷
因其他原因引发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