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中介人脸识别套路,看似便捷,实则暗藏玄机。
声称无需抵押、无需担保,仅需人脸识别即可快速放贷,这是许多贷款中介的诱人宣传。在人脸识别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陷阱。
通过人脸识别获取个人信息,贷款中介可能会收集借款人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敏感数据,甚至会违规读取手机通讯录、短信等隐私信息。这些数据可能被用于不正当目的,如诈骗、骚扰等。
虚假承诺低息利率。贷款中介往往以低利率吸引借款人,但实际放贷时却大幅提高利率。借款人最终背负沉重的利息负担,加重还贷压力。
贷款中介可能会收取高额服务费、手续费等隐形费用。这些费用在放贷前隐瞒不提,借款人在签合同后才发现被多收取了巨额费用。
更严重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恶意贷款诈骗。他们伪造借款人信息,通过人脸识别冒名贷款,借款人莫名其妙地背上了巨额债务。
因此,在使用贷款中介的“人脸识别”服务时,借款人务必要提高警惕,仔细审查合同条款,了解各种费用及风险。切勿轻信夸大宣传,谨防落入贷款套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贷款中介人脸识别套路是真的吗?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贷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施诈骗套路。那么,贷款中介人脸识别套路是真的吗?
什么是贷款中介人脸识别套路?
此类套路通常由贷款中介实施。他们宣称可以提供无需抵押担保、利息超低的小额贷款。为了骗取申请人的信息,他们会要求申请人进行人脸识别,并称此举是为了验证申请人的身份信息。
套路背后的猫腻
一旦申请人进行人脸识别,不法分子便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获取申请人的生物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三维信息等。这些信息可以被用于非法活动,如身份盗窃、冒名贷款或诈骗转账。
如何识别套路?
正规机构不会轻易要求人脸识别:正规的贷款机构在核实申请人身份时,一般会采用电话核实、视频通话或上门核查等方式。不会轻易要求申请人进行人脸识别。
承诺过低利息或免抵押贷款:如果贷款中介承诺提供超低利息或无需抵押的贷款,极有可能是骗局。正规贷款机构的利息和抵押要求都有严格的规定。
索要敏感信息:贷款中介可能会索要申请人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或其他敏感信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提高警惕。正规贷款机构一般不会要求申请人提供此类信息。
保护自己免受套路
谨慎选择贷款机构,尽量选择正规、有资质的机构。
不要轻易向陌生人或贷款中介提供个人信息,尤其是生物特征信息。
如遇疑似套路,请及时向警方或金融监管部门举报。
贷款中介人脸识别套路违法吗?
贷款中介在获取用户贷款信息时,往往会要求用户提供人脸识别信息。一些中介机构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实施套路行为,侵害用户隐私。
套路方式:
虚假宣传:中介机构声称人脸识别只是为了验证身份,但实际却将人脸信息用于其他用途。
强制要求:中介机构以不提供人脸识别信息将拒绝放贷相要挟,迫使用户屈服。
过度收集:中介机构在收集人脸信息时,擅自收集用户的其他生物特征信息,如指纹、虹膜等。
未经同意使用:中介机构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将人脸信息用于营销、大数据分析等用途。
法律规定: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取得个人的同意。人脸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需要经过严格的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欺骗、胁迫等手段对消费者进行误导,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违法后果:
贷款中介的人脸识别套路违背了法律规定,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和知情权。一旦被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发现,可能面临以下后果:
行政处罚:监管部门可以责令相关机构整改、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
民事赔偿:受侵害的用户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刑事追究:严重违法行为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涉事人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贷款中介人脸识别套路违法的行为必须受到制止和打击。用户在提供人脸信息时,应谨慎考虑,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贷款中介机构的人脸识别使用情况的监督,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