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做假合同犯法吗?
贷款做假合同的行为涉嫌违法,可能会触犯《刑法》相关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伪造、变造、买卖国家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贷款合同是借贷双方约定权利义务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伪造或变造贷款合同,属于伪造、变造合同的行为。
伪造贷款合同的行为,不仅可能影响到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而且还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损害了金融机构的信誉。因此,伪造或变造贷款合同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除了伪造、变造贷款合同外,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贷款或者骗取贷款的行为也涉嫌违法。
例如,申请人明知自己不符合贷款条件,但通过提供虚假收入证明、资产证明等材料来骗取贷款。这种行为属于诈骗行为,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此,贷款做假合同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可能会触犯《刑法》相关规定,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做假合同贷款是否会被判刑入狱,取决于具体情况和所涉及的法律法规。
在中国,伪造金融票证罪是指伪造汇票、本票、支票、信用卡等具有支付作用的票证行为。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伪造金融票证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贷款过程中,使用虚假合同伪造贷款凭证的行为,可能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例如,借款人虚构购房合同、收入证明等材料,骗取贷款。一旦被发现,借款人不仅要承担民事责任偿还贷款,还可能因伪造金融票证罪而受到刑事处罚,面临入狱的风险。
如果借款人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仍通过伪造合同骗取贷款,则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此,做假合同贷款存在入狱的风险。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应诚信守法,如实提供相关材料。一旦发现自己的贷款合同是伪造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避免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贷款做假合同犯法吗判几年
贷款做假合同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最高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
构成犯罪的条件
构成贷款做假合同罪,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故意,即明知使用虚假合同骗取贷款,目的是非法占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
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制作、变造、使用虚假合同的行为,该合同必须是用于骗取贷款的。
行为人骗取的贷款金额达到一定数额,一般情况下,数额较大,达到一定数额才能构成犯罪。
量刑标准
对于贷款做假合同罪的量刑,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骗取贷款的数额
行为人的犯罪动机和目的
行为人的认罪态度和悔罪表现
根据《刑法》第192条的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骗取贷款数额特别巨大
有其他严重情节
因此,贷款做假合同是一种严重犯罪行为,最高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且数额较大时量刑会更加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