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值准备属于负债类科目,在借贷记账规则中属于贷方科目。
减值准备是指企业为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而建立的专用科目,用于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少。
当企业预计资产的价值低于账面价值时,需要根据相关资产的减值测试结果计提减值准备。减值准备的计提会通过借记损益类科目(如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贷记减值准备科目来进行。
减值准备的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通常列示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反映企业对资产价值减少的估计。减值准备的存在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财务报表中资产的公允价值,降低资产价值高估的风险。
当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企业会冲销减值准备,并通过借记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科目来进行账务处理。这样既可以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下降,又可以减少负债类的余额,从而保持财务报表中的平衡。
减值准备属于资产类科目的贷方方向。
当企业的资产价值发生永久性减损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作为资产价值的冲减项,计入资产类科目的贷方,从而降低资产的账面价值。
减值准备的计提原因主要包括:
实物资产的损耗或毁损
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降
无形资产的价值减损
通过计提减值准备,企业可以真实反映资产的现行价值,避免资产价值高估,并为潜在的损失做好准备。
例如,一家企业购入了一台设备,价值为 100 万元。由于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故障,设备的价值永久性减损至 80 万元。此时,企业需要计提 20 万元的减值准备,记账分录如下:
借:减值准备 20 万元
贷:设备 20 万元
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编制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投资人和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
当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步骤如下:
1. 确认减值迹象
评估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市场价值下跌、资产使用受损或预期未来收益下降。
2. 计算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估计的公平售价减去预计处置费用。
3. 计提减值准备
若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可变现净值,则计提减值准备,金额为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
4. 确定的减值准备
发生永久性减值时,计提确定的减值准备。确定的减值准备直接从资产账户中扣除,不会影响损益表。
5. 可恢复的减值准备
当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未来恢复时,可冲回先前的可恢复减值准备。冲回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6. 恢复确定的减值准备
确定的减值准备无法冲回。如果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未来恢复,则计提新的可恢复减值准备以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
具体账务分录:
计提减值准备:借:减值准备,贷:资产
冲回可恢复减值准备:贷:减值准备,借:损益
计提确定的减值准备:借:资产,贷:减值准备(确定的)
冲回确定的减值准备:借:增值准备(确定的),贷:资产
减值准备属于什么会计科目?
减值准备属于“资产类”科目,属于“固定资产类”科目组中的“减值准备”科目。
什么是减值准备?
减值准备是企业对固定资产价值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减损时,为反映真实财务状况而设立的科目。当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需要计提减值准备,以反映其实际价值。
减值准备的设置原则
减值准备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谨慎性原则:当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应及时计提减值准备。
成本原则:减值准备的金额应基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重要性原则:只有当固定资产的减值金额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时,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当企业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减值准备”科目,同时在损益表中增加“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将减少减值准备的金额。
减值准备是一种非常规调整项目,不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损益,但会影响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财务报表上的净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