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出的息税前利润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完全成本法计算出的息税前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
在完全成本法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法只将变动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固定成本则通过损益表外环节的留存收益处理。
由于固定成本的处理不同,当营业量增加时,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成本的单位成本会摊薄,从而导致息税前利润上升。而变动成本法下,单位变动成本保持不变,因此息税前利润的变动与营业量的变动成正比。
因此,在营业量上升的期间,完全成本法求得的息税前利润会比变动成本法求得的息税前利润大,这是因为完全成本法考虑了固定成本的摊薄效应,而变动成本法没有。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在税前利润的计算上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如下:
固定成本的处理方式不同:完全成本法将所有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仅将与产量直接相关的变动成本,如原料、人工和可变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
存货估价的影响:完全成本法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比率分配固定成本到存货中,导致存货成本较高。而变动成本法只将变动成本计入存货,存货成本较低。当产量增加时,完全成本法下存货成本增长幅度低于变动成本法,导致税前利润增加幅度较大。
期间费用确认时点不同:完全成本法将所有成本在发生时确认到当期损益表中,包括与未来期间相关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法只将与当期生产相关的变动成本确认到当期损益表中。当未来时期产量增加时,完全成本法下当期确认的固定成本在变动成本法下才确认,导致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增加幅度较大。
税率和税收优惠政策也会影响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的差异。总体而言,在产量增加的情况下,变动成本法下通常会计算出更高的税前利润。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差异的原因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不同在于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方式。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按产量平均计入单位产品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仅将可变制造费用计入单位产品成本。
这种差异导致以下税前利润差异:
损益表中固定制造费用处理方式:完全成本法在损益表中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成本列示,而变动成本法则将其列为利润表项。这会影响损益平衡点和利润率。
期间成本和结转成本差异:完全成本法在产出波动的情况下会导致期间成本和结转成本的差异。当产量增加时,固定制造费用在完全成本法下会按相同比例增加,但在变动成本法下保持不变。
库存估值差异:固定制造费用纳入库存成本后,会影响库存估值。完全成本法下库存估值较高,而变动成本法下库存估值较低。这会进一步影响税前利润。
决策制定: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会影响决策制定。完全成本法强调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变动成本法着重于长期利润可持续性。
在下列情况下,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会更加明显:
固定制造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
产量波动较大。
存在固定制造费用闲置。
选择哪种成本法取决于企业的特定目标和情况。完全成本法更适合评估短期利润和影响损益平衡点,而变动成本法则更适合长期决策制定和库存估值。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在计算税前利润时会产生差异,原因如下:
固定成本处理:
完全成本法:将所有固定成本计入成本,无论其是否随产量变化。
变动成本法:仅将可变成本计入成本,固定成本被分期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因此,在固定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完全成本法会产生较低的税前利润,因为固定成本增加成本总额。
库存处理:
完全成本法:根据产品的完全成本计算期末库存。
变动成本法:根据产品可变成本计算期末库存。
在产品成本上升期间,完全成本法的期末库存价值高于变动成本法,导致完全成本法的成本上升,因此税前利润下降。
销售波动:
完全成本法:销售量波动会影响固定成本的单位成本,进而影响成本总额。
变动成本法:销售量波动不会影响单位可变成本,因此成本总额不会改变。
当销售量下降时,完全成本法会因固定成本单位成本上升而导致税前利润下降,而变动成本法不受此影响。
其他因素:
会计政策、行业特征和生产工艺等因素也会影响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