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典法借贷利率
民法典第682条规定,借款合同约定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利率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约定利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解释
为了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民间借贷利率作出了明确规定:
合同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
没有约定利率的,借款利率按照一年期LPR计算。
借款利率超过前述标准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民典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旨在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高利贷的滋生。借款人应注意以下事项:
签订借款合同时,明确约定利率,避免后续纠纷。
借款利率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
对于超过上限的利息,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
借贷利率的意义
合理控制借贷利率具有以下意义:
维护金融秩序,防止高利贷行为扰乱市场。
保护借款人利益,防止因高利贷而陷入债务危机。
促进经济发展,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理的融资渠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借贷利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七条规定,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利率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无效。
最高利率的确定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定期发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民法典实施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利率一般不应超过LPR加上一定幅度的浮动。具体浮动幅度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
逾期利率
借款人未按时归还贷款的,应当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支付逾期利息。逾期利息不得超过未还本金的年利率24%。
保护借款人利益
民法典规定的借贷利率上限,旨在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借贷双方约定过高利率,导致借款人承担过重的利息负担。借款人遇有恶意抬高利率的情况,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法中关于借贷利率的规定
民法典中对借贷利率作出了明确规定,旨在保护借款人和贷款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借贷行为。
法定利率
民法典规定,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也就是说,借款人向贷款人支付的利息不得高于LPR的四倍。
协商利率
借款人和贷款人可以协商约定利率,但不得超出法定利率上限。如果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法定利率,则超过部分无效。
高利贷
如果借款利率超过法定利率三分之一,则属于高利贷。借款人无须偿还超过法定利率部分的高利息。
民间借贷
对于民间借贷,法律同样适用上述利率规定。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在非金融机构借贷的行为。民间借贷利率协商一致,但不得超过法定利率上限。
利率调整
在借贷合同履行期间,如果LPR发生变动,借贷利率可以相应调整。调整后的利率不得超过法定利率上限。
民法典对借贷利率的规定旨在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高利贷的产生。借款人和贷款人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避免违反法律而导致无效或高利贷的后果。
2020年民法典对借贷利息进行了重新规定,对借贷双方都有重要影响。
借款利息上限
借款利息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超出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有权要求出借人返还。
无息借款
法律规定,借款合同对利息约定不明确的,视为无息借款。也就是说,如果借贷双方没有明确约定利息,出借人不得要求借款人支付利息。
约定利息率
借贷双方可以自由约定利息率,但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利息率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司法机关可以适当调整。
逾期利息
借款人逾期还款的,除支付约定的利息外,还应当支付逾期利息。逾期利息的计算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加收利息罚金。
审计费用
出借人因借贷纠纷提起诉讼的,借款人应当承担合理的审计费用。审计费用由审计机构按照规定收取,出借人不得向借款人收取超过审计费用的其他费用。
2020民法典对借贷利息的规定,体现了维护借贷双方公平、公正权利的立法精神。借贷双方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合理约定利息率,避免因利息纠纷影响双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