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变成本金是否违法,取决于具体情况。
根据《合同法》,贷款合同对贷款人与借款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约束力。合同约定利息与本金合并计算,利息成为新的本金,且借款人认可并同意,则利息变成本金不违法。
如果借款人未被告知或未同意利息变成本金,或者利息计算方式不合理、违反法律规定,则利息变成本金的行为可能涉嫌违法。例如:
未告知或未同意:如果借贷合同中未约定利息变成本金,或借款人未被告知并认可,则借贷人擅自将利息变成本金的行为可能构成违约。
利息计算不合理:如果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息过高,或计算利息的方式不符合法律规定,则利息变成本金的行为可能构成高利贷,触犯刑法。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不会将利息直接变成本金。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借款人应及时咨询律师或相关监管部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把利息变成本金是否违法及刑罚
将利息变成本金,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在法律上是否违法以及可能的刑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根据《合同法》第224条的规定,借款人除支付利息外,还可以支付复利。但是,复利不得超过借款年利率的36%。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如果借款人与贷款人约定将利息变成本金,并且该利息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复利上限,则可能构成高利贷罪。根据《刑法》第175条的规定,高利贷罪是指以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收取利息或者以利滚利的方法谋取过高的利息,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
刑罚幅度:
高利贷罪的刑罚幅度如下:
违反国家规定发放高利贷,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伪造、变造国家公文或者金融票证,骗取高利贷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骗取高利贷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将利息变成本金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而不构成高利贷罪,则不承担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人可以请求法院撤销利息变成本金的约定,并要求返还多支付的利息。
利息转成本金起诉是否构成犯罪?
利息转成本金是指将原先借款合约中约定的利息部分计入本金,并作为新的借款基础计算利息的行为。这种做法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具体情况。
根据《刑法》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公私财物的,构成诈骗罪。如果利息转成本金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则可能构成诈骗罪:
欺诈手段:借款人故意隐瞒利息转成本金的事实,诱骗被害人借款或签订相关合同。
非法占有目的:借款人以非法占有被害人的利息为目的,通过转成本金的方式增加借款总额。
数额较大:转成本金的利息数额达到一定金额,符合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并非所有利息转成本金的行为都构成诈骗罪。如果符合以下情形,则不构成犯罪:
双方约定:借款人与被害人之间明确约定利息转成本金,且取得被害人的同意。
合理补偿:转成本金的利息用于合理补偿借款人的资金成本或其他费用。
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借款人并非以非法占有被害人的利息为目的,而是出于其他正当理由。
因此,利息转成本金起诉是否构成犯罪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行为人具有欺诈手段、非法占有目的,且数额较大,则可能构成诈骗罪。否则,不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