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杠杆产生于企业借款引发的固定利息费用。当企业使用借款融资时,会产生利息支出,而利息支出是固定的,与企业的财务状况或收入无关。
借款的固定利息费用对财务杠杆产生以下影响:
放大收益: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其收入增长会带来较大的净利润增长,因为固定利息费用不会增加。这称为财务杠杆放大收益效应。
放大损失:当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其收入下降会带来更大的净利润损失,因为固定利息费用仍然需要支付。这称为财务杠杆放大损失效应。
财务杠杆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
借款规模:借款规模越大,财务杠杆的效果越明显。
利息率水平:利息率越高,固定利息费用的负担越大,财务杠杆效果越明显。
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状况直接影响收入的变动,从而影响财务杠杆效果。
企业在使用财务杠杆时应谨慎。虽然财务杠杆能够放大收益,但也可能放大损失。因此,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财务状况、经营风险和利息率等因素,审慎使用财务杠杆,以避免过度的财务风险。
财务杠杆利益是指企业利用债务筹资获得的额外收益。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高于债务利息率时,通过举债就能提高普通股股东的每股收益。
举债融资可以放大企业的净利润。例如,一家公司如果没有杠杆,资产收益率为 10%,股权融资 100 万元,则净利润为 10 万元。如果公司举债 50 万元,利息率为 5%,则资产收益率仍然为 10%,但净利润将提高到 12.5 万元。这是因为债务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从而降低了税后利润。
同时,由于杠杆效应,每股收益也会增加。在上述例子中,如果没有杠杆,每股收益为 1 元。而举债后,每股收益将提高到 1.25 元。
需要注意的是,财务杠杆并不能保证提高收益。如果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低于债务利息率,则举债将导致净利润和每股收益下降。因此,企业在使用财务杠杆时需要谨慎,并仔细考虑其潜在的风险和收益。
总体而言,财务杠杆是一种潜在收益和风险并存的融资策略。当使用得当时,它可以放大企业的利润和每股收益。企业在举债时需要权衡其优点和缺点,并避免过度使用财务杠杆,以确保财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企业存在固定利息和优先股利息,当营业收入发生变动时,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幅度会大于营业收入的变动幅度。
财务杠杆倍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倍数=(1-税率)×(总资产/普通股权益)
财务杠杆与企业负债水平有关。负债水平越高,财务杠杆倍数越大。
财务杠杆会带来风险和收益。风险表现在于,当营业收入下降时,由于固定利息和优先股利息不会随着下降,普通股每股收益下降的幅度会更大。收益表现在于,当营业收入增加时,普通股每股收益增加的幅度会更大。
企业在运用财务杠杆时,应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确定负债水平。一般而言,负债水平过高会增加财务风险,而负债水平过低则不利于企业获取财务杠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