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结案后多久能消除征信记录,是由国家相关规定决定的。具体规定如下:
已结案且未履行完毕的执行案件:记录将在结案后保留5年。5年后,若被执行人已履行完毕义务(如还清债务),征信记录将被消除。
已结案且已履行完毕的执行案件:记录将在结案后保留2年。2年后,征信记录将被消除。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保留期限是从结案之日起计算的,而不是从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因此,即使被执行人已经履行完毕义务,但结案时间较晚,征信记录仍然需要保留一定的时间。
以下情况不会影响征信记录的保留期限:
被执行人申请破产;
被执行人死亡或宣告失踪。
因此,被执行人结案后,征信记录的消除时间与是否履行完毕义务、结案时间等因素有关。具体消除时间可以查询个人征信报告。
被执行人执行完毕后,能否恢复征信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被执行人履行完毕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后,人民法院应当解除对其采取的执行措施,并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其信用记录。
可以恢复征信的情况:
被执行人已完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包括本金、利息、违约金等;
执行完毕后,人民法院已及时向征信机构发出解除执行措施的通知;
征信机构已收到法院通知,并及时更正被执行人的信用记录。
无法恢复征信的情况:
被执行人未完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仍有部分债务未偿还;
人民法院未及时向征信机构发出解除执行措施的通知;
征信机构未及时更正被执行人的信用记录,或存在其他特殊情况。
若被执行人执行完毕后无法恢复征信,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更正。人民法院核实后,将督促征信机构更正被执行人的信用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征信记录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被执行人应及时关注个人征信情况,如有问题及时向征信机构或相关机构反映。
被执行人征信报告中的记录
被执行人是指法院判决后应履行义务,但未履行的个人或单位。其个人征信报告中会留下以下记录:
1. 法院判决信息
会记录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文号、判决日期、判决金额、执行法院和当事人信息。
2. 执行信息
包括执行申请人信息、执行依据、执行标的物、执行措施、执行还款记录等。
3. 失信记录
若被执行人未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义务,法院会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记录在个人征信报告中。
4. 限制高消费记录
法院可对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如限制乘坐飞机、高铁,购买不动产和机动车等。此类记录也会体现在征信报告中。
5. 被采取强制措施记录
如果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法院可采取强制措施,如冻结银行账户、查封扣押财产。这些措施也会记录在征信报告中。
影响
被执行人信息在征信报告中的记录会对个人信用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影响:
贷款申请:贷款机构会重点关注被执行人征信中的不良记录,降低放贷额度或拒绝申请。
就业:一些单位在招聘时会参考个人征信,不良记录可能影响录用。
社会评价:被执行人信息公开后,会损害其个人声誉。
被执行人应积极履行法院判决,避免留下不良征信记录,影响个人信用和社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