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公职人员借贷规定
为规范公职人员借贷行为,维护公务员队伍清廉,制定本规定。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职人员。
借贷原则
公职人员借贷应遵循以下原则:
依法借贷,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合理借贷,个人借款总额不得超过本人36个月的净收入。
规范借贷,不得向个人或非法借贷机构借款。
借贷方式
公职人员可通过以下方式借款:
银行贷款
正规民间借贷机构贷款
亲友间借贷(限于小额短期借贷)
借贷程序
公职人员借款前应向单位报备,经单位审核同意后方可借款。报备内容包括借款用途、金额、期限、还款方式等。
还款义务
公职人员有按时还款的义务。如遇特殊情况无法按时还款,应主动向债权人说明情况并协商还款计划。
违规处理
公职人员违反本规定借贷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理:
批评教育
通报批评
降级
撤职
开除
中央关于公职人员借贷规定2019年后
2019年,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公职人员借贷行为的通知》,对公职人员借贷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
核心内容
《通知》的核心内容包括:
禁止借贷关系:公职人员不得向管理和服务对象、与其直接上下级关系人员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人员借贷。
限制个人借贷: 公职人员的个人借贷不得超过其本人及其配偶、子女收入之和的十倍。
报告借贷情况: 公职人员应主动向组织报告借贷情况,包括借贷金额、用途、期限等。
处理违规行为: 违反借贷规定的公职人员将受到严肃处理,包括纪律处分、撤职、开除等。
意义
《通知》的出台旨在规范公职人员借贷行为,防止其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维护公职人员队伍的清正廉洁。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加强监督管理:通过严格的借贷规定,加大对公职人员借贷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有效遏制违规借贷现象。
保证公正执法:防止公职人员与管理和服务对象发生不当借贷关系,维护公正执行公务的环境。
维护队伍形象:规范借贷行为有助于提升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维护队伍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
2020年,公职人员借贷规定进行了调整,进一步规范了公职人员的借贷行为。主要内容如下:
1. 明确禁止性规定
禁止公职人员向金融机构以外的机构或者个人借贷。
禁止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借贷。
禁止公职人员借贷用于炒股、投资理财等高风险活动。
2. 加强监督管理
要求公职人员向所在单位报备个人借贷情况。
单位要定期检查公职人员的借贷情况,发现违规行为及时制止。
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公职人员借贷行为的监督检查。
3. 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对违反借贷规定的公职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党纪处分、政务处分直至开除公职的处理。
对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 突出正面引导
鼓励公职人员通过正规渠道和方式满足合理借贷需求。
提供合理有效的借贷渠道,缓解公职人员的借贷压力。
加强对公职人员的金融知识教育,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这些规定旨在规范公职人员的借贷行为,维护公职队伍廉洁清正,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公职人员的形象和信誉。公职人员应自觉遵守规定,保持清廉自律,维护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
公职人员借贷规定
为规范公职人员借贷行为,加强廉政建设,中央制定了关于公职人员借贷的有关规定。
借款原则
合法合规:借款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
用途正当:借款须用于正当用途,不得用于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国家利益等目的。
限额管理:借款金额不得超过规定限额。
借款对象
禁止向特定对象借款:不得向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组织或个人借款,如涉黑涉恶组织、利害关系人等。
慎重对待熟人借款:向熟人借款应审慎评估风险,避免借款关系影响工作公正性。
借款程序
书面合同:借贷双方应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借款金额、用途、期限、利息等事项。
报备审批:除小额借款外,公职人员借款应按照单位规定报备审批。
公示披露: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公职人员借款进行公示披露。
违规处罚
违反借贷规定,公职人员将受到相应处分,包括:
警告:违规情节较轻的。
记过:违规情节较重的。
降级:违规情节严重的。
开除:违规情节特别严重的。
通过严格执行公职人员借贷规定,有助于防范廉政风险,维护公职人员廉洁形象,推进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