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来,我国银行信贷投放保持稳健增长,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银行大力增加信贷投放,全年新增贷款达2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2021年,信贷投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新增贷款达18.3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
2022年,受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信贷投放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截至11月末,全年新增贷款已超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
在信贷投放结构上,企业贷款始终是重点支持领域。2020年至11月末,新增企业贷款13.73万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58.9%。其中,小微企业贷款新增3.55万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
银行还加大对基础设施、制造业、绿色信贷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2020年至11月末,绿色信贷新增3.7万亿元,基础设施贷款新增2.3万亿元,制造业贷款新增5.2万亿元。
可以说,疫情三年来银行信贷投放的稳健增长,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力,为经济平稳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银行贷款优惠政策,以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
对于企业,政府重点推出了无还本续贷、展期、减息等措施。其中,无还本续贷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将到期贷款的本金展期一年,无需还本只付利息。展期则允许企业将贷款期限延长至两年或更长时间。政府还降低了部分贷款利率,减轻了企业的利息负担。
对于个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减免贷款本息、延期还款等优惠政策。因疫情收入锐减的个人,可以申请延期偿还住房贷款等个人贷款,延期期限最长可达一年。同时,政府还对部分个人贷款免除了利息,减轻了还款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优惠政策并不是无条件适用的。企业和个人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享受优惠,例如受疫情影响严重、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等。同时,银行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综合考虑是否给予优惠。
这些银行贷款优惠政策对稳定经济、保障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及时地提供了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保持了经济的活力。随着疫情好转,这些政策也在逐步退出,以避免产生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