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堰,有一群调解员以耐心、细致和热忱,为借贷纠纷化干戈为玉帛。
近日,十堰市张湾区某调解室接到一起借贷纠纷调解请求。在得知借款人已失联的情况下,调解员没有放弃,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借款人亲友,最终得知其在外地打工。
调解员立即拨通借款人电话,耐心劝导其主动还款,并向其阐明不履行还款义务的法律后果。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借款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愿意协商还款。
随后,调解员又联系贷款人,在充分征求双方意见后,主持了一场线上调解。在调解员的穿针引线下,双方达成一致,约定每月分期还款。
整个调解过程,调解员始终秉持中立公正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化解矛盾。
通过调解员不懈努力,这起借贷纠纷得到圆满解决,既维护了贷款人的合法权益,也让借款人免于进一步陷入困境。
十堰调解员通过电话调解借贷纠纷,充分发挥了基层调解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用耐心和智慧架起沟通桥梁,化解矛盾于无形,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借贷纠纷调解失败,双方僵持不下
调解室里,借贷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调解员苦口婆心,却始终无法调和。
借款人小明声称,借款时利息约定为12%,而债权人老张却坚称18%。小明拿出借条指证,但老张却说借条是后来改的。
调解员查阅相关证据,双方提供的借条版本不同,无法甄别真伪。他建议双方先进行笔迹鉴定,再做定论。但老张以鉴定费用昂贵为由拒绝。
调解陷入僵局。小明坚持按12%利息还款,老张则要求18%,双方各执己见,寸步不让。
调解员试图从其他方面突破,询问借款用途和还款能力。但双方对借款用途说法不一,还款能力也存在争议。
几轮调解下来,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调解失败。调解员无奈地宣布调解终止,建议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离开调解室,小明和老张各怀心事。小明感叹调解无果,只能走司法程序。老张则觉得小明耍赖,决心向法院起诉。
调解是解决借贷纠纷的重要途径,但当双方分歧过大,证据不足时,调解也难免失败。此时,只能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但也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