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存私利息
挪用公款存私利息,又称“雁过拔毛”,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国有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公款擅自取用或者挪作他用,并将其存入个人账户或他人账户以获取利息的行为。
公款存私利息是一种职务犯罪行为,严重侵害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破坏了国家金融秩序,给国家和集体造成经济损失,同时还可能滋生贪污腐败问题。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公款存私利息金额达到一定数额的,将构成贪污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同时,还可能被处罚金或者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为了严厉打击挪用公款存私利息的行为,国家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加强对公款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各单位也应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并定期对公款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实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公款私存获取利息的行为在法律上属于严重违纪行为,通常被认定为贪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2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本单位公款私存,获取利息,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公款私存获取利息的行为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私自使用公款:将公款从单位账户转移至个人账户或其他非单位账户。
获取利息:将公款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利用存期或利息计算方式获取利息收益。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意图,将公款视为己有,不打算归还。
认定公款私存获取利息行为的数额标准,以实际获取的利息数额为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贪污贿赂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数额较大是指个人私存公款获取利息在5000元以上;数额巨大是指个人私存公款获取利息在50万元以上。
公款私存获取利息的行为危害极大,不仅侵犯了公款的正常使用和管理秩序,还损害了公职人员的形象和国家利益。因此,对于这种行为,法律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公款私存却未挪用,本质上是违反了相关财会法规和财政纪律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党纪处分条例》等规定,公务员不得将公款存入个人账户或以个人名义持有的账户。
对于公款私存但未挪用的情况,通常会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处理:
批评教育:相关部门将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强调公款私存的严重性,要求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
限期改正:要求当事人尽快将私存的公款转回指定账户,避免造成更大损失。
内部问责: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和违规情节,给予相应的内部处分,如党内警告、记过、撤职等。
追究经济责任:若公款私存的行为造成经济损失,相关部门将追究当事人的经济责任,如要求其赔偿损失金额。
移送司法机关: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公款私存行为,相关部门可以将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公款私存的行为,即使没有挪用,但仍然损害了公私财务的界限,破坏了公职人员的清廉形象,违背了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因此,相关部门在处理此类行为时,既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也要教育引导公职人员树立法纪观念,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公款私存获利部分的认定
公款私存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款非法存入个人账户或者他人账户,从中谋取私利的行为。认定公款私存获利部分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公款金额
确定公款的金额,包括存入的金额、利息和孳息部分。
2. 存入期限
计算公款存入的时间段,以确定利息的计算时间。
3. 存款利率
查明公款存入期间的存款利率,以确定利息的数额。
4. 资金流向
追查公款私存后的资金流向,包括取出、转账、消费等情况,确定获利部分的实际金额。
5. 获利目的
判断公款私存的行为是否以谋取私利为目的,例如用于个人消费、投资或其他非法活动。
6. 相关证据
收集相关证据,包括银行交易记录、转账凭证、消费清单等,以证实公款私存和获利事实。
7. 职务便利
考察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公款私存的行为,确定其职务行为与公款私存之间的联系。
8. 返还情况
考虑公款私存获利部分是否已被返还,如果已返还,则不属于获利部分。
根据上述因素,通过调查取证和综合分析,可以认定公款私存获利部分的具体金额。认定准确,对于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和维护国家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