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规定
为规范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发布了《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规定》。该规定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重点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业务范围、风险管理、资金用途、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违约处理等方面做出规定。
业务范围
个人经营性贷款用于借款人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工商个体户的经营活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动
私营企业主的经营活动
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个人经营性贷款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贷前调查、授信审批、贷后管理、风险预警和处置等。贷前调查应重点审查借款人的经营能力、信用状况、抵押担保品情况等。
资金用途
个人经营性贷款只能用于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用于消费、炒房、投资等非经营用途。金融机构应建立贷后资金用途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
贷款发放
金融机构应在对借款人进行充分审查后,根据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贷款发放应符合审慎经营原则,防止过量信贷和过度负债。
贷后管理
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贷后管理机制,对贷款的还款情况、资金用途、风险状况等进行持续监测和管理。发现风险后,应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违约处理
对于违反借款合同或出现信用风险的借款人,金融机构应根据合同约定采取催收、处置抵押担保品或其他措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意义
《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规定》的实施,有助于规范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防范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银监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办法更新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近日发布了《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准入、审查、发放、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旨在加强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的管理,促进贷款业务健康稳健发展。
《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贷款用途:贷款只能用于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具体用途应明确约定,不得用于购房、投资、偿还其他贷款等与生产经营无关的事项。
贷款条件:申请人应具备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或其他经营资质,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偿还能力,无不良信用记录。
贷款额度:贷款额度应以借款人的经营能力、抵押物价值和还款能力为基础确定,原则上不超过借款人最近三年平均年营业收入的50%。
贷款期限: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
风险管理:银行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抵押物价值和信用状况等进行充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缓释措施。
《办法》明确要求,银行应严格执行贷款发放条件,加强贷后风险管理,防止个人经营性贷款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或其他非生产领域,有效降低贷款风险。
《办法》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银行应根据《办法》要求,进一步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制度和流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保障贷款业务的健康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