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我国银行业协会近日发布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到期的扶贫小额信贷贷款,在征得借款人同意的情况下,可展期或延期还款6个月。
通知要求,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受疫情影响实际情况,灵活制定疫情防控时期扶贫小额信贷贷款支持措施。对受疫情影响较大、暂时丧失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最长可延至6个月。
期间,金融机构不得将借款人纳入征信黑名单,不得催收滞纳金、罚息等费用。同时,也要加强风险管理,做好贷后管理工作,保障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安全。
此次展期或延期还款的政策,将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帮助他们渡过疫情难关,支持扶贫攻坚决战决胜。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切实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对扶贫小额信贷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切实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相关部门和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强化风险评估和预警
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借款人的风险评估力度,及时识别和化解风险。开展疫情影响问卷调查,了解借款人受损程度和还款意愿。建立预警机制,对重点风险区域和行业实行重点监测。
二、优化信贷政策和业务流程
根据疫情影响情况,适当调整信贷政策,放宽准入条件,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减少借款人还款压力。简化业务流程,采取非接触式作业方式,保障信贷资金及时发放。
三、加强借款人帮扶和服务
为受疫情影响的借款人提供必要的帮扶措施,如延期还款、减免利息等。落实国家出台的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为借款人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支持。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加大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风险分担等方式,降低信贷机构的风险成本,鼓励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同时,探索与社会资本合作,拓宽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来源。
五、强化监管和风险防控
加强行业监管,督促信贷机构严格执行疫情期间的信贷政策,防止违规放贷和资金挪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加大对高风险区域和行业的不良贷款监测和处置力度,确保信贷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只有紧密协作、多措并举,才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扶贫小额信贷的影响,确保扶贫小额信贷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为切实减轻贫困户和小额信贷借款人的负担,我国出台政策延长受疫情影响小额信贷还款期限。
根据相关规定,受疫情影响无法按期偿还小额信贷的借款人,经贷款机构同意,可延长还款期限,具体期限各地根据疫情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还款期限均延长至 12 个月以上,甚至更长。
例如,云南省、贵州省等多地规定,受疫情影响的小额信贷借款人还款期限延长至 2024 年底。而在河南省、山西省等地,还款期限延长至 2025 年底。
对于受疫情影响严重且无力偿还贷款的借款人,部分地区还采取了减免利息、展期、分期偿还等措施,帮助其渡过难关。
扶贫小额信贷还款期限的延长,有效缓解了贫困户和小额信贷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帮助他们有序恢复生产生活,保障了脱贫攻坚成果。
扶贫小额信贷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受疫情影响,部分扶贫小额信贷到期。为了确保扶贫信贷资金安全,支持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针对已到期的扶贫小额信贷,允许延期还本付息。延期期限根据疫情对借款人影响程度确定,最长可延期一年。延期期间,不收取利息和罚息。
对受疫情影响严重、无法按期还款的扶贫小额信贷借款人,给予减免利息的扶持。减免利息的范围包括:自疫情爆发日至延期还本付息到期日之间的全部利息;延期还本付息期间的利息。
第三,对于遭受重大损失无力偿还的扶贫小额信贷借款人,可经评估后核销贷款本息。核销贷款本息的范围包括:因疫情导致死亡或重度残疾的借款人;因疫情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完全停滞,无法恢复生产经营的借款人;因疫情导致家庭收入大幅下降,无力偿还贷款的借款人。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既减轻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又保障了扶贫信贷资金的安全。同时,也有助于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