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收入利息和滞纳金
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为确保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和及时缴纳,各地普遍实施了土地出让收入利息和滞纳金制度。
土地出让收入利息
土地出让收入利息是指竞得人逾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而产生的利息。利息计算方式一般为出让价款乘以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乘以逾期天数。利息收入属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一部分,纳入地方财政收入。
土地出让收入滞纳金
土地出让收入滞纳金是指竞得人逾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而产生的滞纳金。滞纳金计算方式一般为出让价款乘以政府规定的滞纳金利率乘以逾期天数。滞纳金收入不属于土地出让收入,而是按规定纳入政府专户,用于弥补征收土地产生的费用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出让收入利息和滞纳金制度有利于保障土地出让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维护政府的合法权益。同时,它也督促竞得人及时履行付款义务,促进土地市场的规范发展。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出让收入利息和滞纳金的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堵塞漏洞,确保土地出让收益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同时,竞得人也应遵守相关规定,及时缴纳土地出让价款,避免产生利息和滞纳金,维护自身的信用和合法权益。
关于土地出让金滞纳金收取的法律依据
土地出让金滞纳金收取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征收的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这表明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出让金属于国有资产。
二、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土地出让金分期缴纳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缴纳。逾期未缴纳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滞纳金。”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文本》中明确规定了土地出让金滞纳金的收取标准和计算方式。
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定和规章,明确土地出让金滞纳金的收取依据。
滞纳金的收取依据主要包括:
合同约定: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土地出让金分期缴纳的期限和逾期未缴纳的滞纳金收取标准。
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和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中规定了滞纳金的收取标准。
未按时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有关部门有权按照合同或法律法规的规定收取滞纳金。滞纳金的收取有利于约束土地受让人及时履行合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和土地市场的秩序。
土地出让金滞纳金能否减免
土地出让金是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的土地使用权价款。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土地出让金应在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期限内缴清。如逾期未缴纳,土地使用者将被处以滞纳金。
一般情况下,土地出让金滞纳金是不予减免的。但根据《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规定,在下列特殊情况下,可以申请减免滞纳金:
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逾期缴纳的。不可抗力因素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自然灾害、社会动乱等。
政府部门原因导致逾期缴纳的。如政府部门因自身过错导致土地出让合同不能及时履行,土地使用者由此逾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的。
其他法定或政策性因素导致逾期缴纳的。如政府出台政策,调整土地出让金标准,导致土地使用者无法及时缴清原有土地出让金的。
申请减免滞纳金时,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不可抗力证明、政府部门过错证明等,并向土地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土地管理部门经审核后,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减免。
需要注意的是,滞纳金减免属于特殊情况下的例外处理,通常情况下,逾期缴纳土地出让金仍需缴纳滞纳金。因此,土地使用者应及时缴清土地出让金,避免产生滞纳金。
土地出让收入利息和滞纳金计算方法
利息计算
土地出让收入利息从土地出让金到账日次日起算,至取得土地使用证之日止,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执行。
滞纳金计算
土地出让金缴纳期届满后,受让人未按期缴纳土地出让金,从滞纳之日起至实际缴清之日止,按土地出让金的日万分之五计算滞纳金。
具体计算公式
利息 = 土地出让金 × 利率 × 利息天数 / 365
滞纳金 = 土地出让金 × 日滞纳金率 × 滞纳天数
其中:
利息天数:土地出让金到账日次日起至取得土地使用证之日的天数
滞纳天数:土地出让金缴纳期届满后滞纳的天数
日滞纳金率:万分之五
注意:
土地出让收入利息和滞纳金均计算至人民币角位,角以下四舍五入。
若受让人已取得土地使用证,但未按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则自取得土地使用证之日起计息并计算滞纳金。
滞纳金不得超过土地出让金的20%。